-
【沈阳招商】沈阳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赋能创新型企业成长
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辽宁省通过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创新模式,以市场化运作强化招商引资功能,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沈阳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作为省级财政与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五市协同发力的重要载体,已成功培育多家高成长性创新企业,初步实现财政资金放大效应与产业集聚目标。 一、创新基金运作模式打破区域壁垒 辽宁省打破传统行政分割,由省级部门牵头联合五市共同设立区域性投资基金,首期规模达10亿元并完成备案。该基金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制,委托专业管理团队全权负责项目筛选与投后管理,开创了跨区域财政协同支持产业升级的新路径。通过建立科学决策流程,从50余个候选项目中筛选出4个优质标的,完成近7亿元投资布局。 二、精准扶持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 基金重点投向具备核心技术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被投企业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其中某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基金支持实现产能扩张,另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完成关键研发突破。基金管理方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定期评估企业技术研发进度与市场拓展情况,为后续资本运作奠定基础。 三、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持续释放 按照“三个力争”规划目标,基金已初步实现财政资金3倍以上放大效果,带动社会资本形成超25亿元投资规模。通过设立分层让利机制,吸引多家金融机构参与二期基金募集,进一步强化对重点产业链的扶持力度。基金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投向省内企业的资金比例不得低于总规模的70%,确保资本反哺区域经济。 四、构建全生命周期产业服务体系 除直接注资外,基金联合五市政府部门构建“投资+服务”生态体系,为被投企业提供政策对接、技术转化等配套支持。沈阳经济区依托基金纽带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在五市间有序流动,促成多个跨市产业合作项目落地。目前基金已协助两家被投企业启动上市辅导程序,预计三年内实现资本市场的突破性进展。 辽宁省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的市场化实践,不仅解决了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更探索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范式。随着后续批次基金的持续投入,这种“以投带引”的模式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更强劲的资本动能。
2025-07-26
-
【阜新招商】阜新优化营商环境引凤筑巢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阜新市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以高效服务和制度创新打造投资洼地,成功吸引嘉寓集团等龙头企业接连投资。这一案例凸显出当地“以商招商”的良性循环效应——优质营商环境促使首批入驻企业增资扩产,进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阜新市通过建立项目服务专班、压缩审批时限、强化要素保障等举措,让企业体验到了“落地即开工”的阜新速度,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一、制度创新构建高效服务体系 阜新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推出“三包服务”机制,即包协调、包服务、包竣工,为每个重点项目配备专属服务团队。在嘉寓新能源基地项目中,服务专班全程代办各类手续,实现企业30分钟完成工商注册、50分钟取得不动产登记,开工前审批流程压缩至一个多月。这种“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被写入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成为制度性经验。 二、要素保障破解企业发展瓶颈 针对企业关注的用地、用工、融资等问题,阜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前完成“七通一平”基础配套,建立2000万元产业引导基金,与6所职业院校共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嘉寓项目落地过程中,阜新市协调解决临时用电接入、冬季施工许可等12项具体问题,确保项目在冬季严寒条件下仍能按计划推进建设。 三、产业链招商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嘉寓集团在阜新的连续投资具有示范意义:首期光伏光热项目投产后,立即启动二期氢能装备制造项目,并带动3家配套企业签约入驻。阜新市借此契机编制《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图谱》,针对性引进叶片制造、储能电池等上下游项目。目前该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已集聚规上企业23家,年产值突破百亿元。 四、区域协同放大区位优势 阜新市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与北京市朝阳区建立“飞地经济”合作,共享招商信息与政策资源。在嘉寓项目谈判初期,阜新市精准匹配京津冀地区产业疏解目录,提供定制化厂房设计方案,最终促成企业放弃中西部某省会城市而选择落户。这种跨区域协作模式已推动27个京津冀项目落地,占全市引进项目的43%。 五、长效机制巩固营商成果 为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阜新市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聘请企业家代表监督政策落实;每季度开展“政企早餐会”,累计解决企业诉求176项;将营商环境指标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对服务企业不力者实行“一票否决”。这些举措使得阜新在辽宁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三年位次提升,企业投资信心显著增强。 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阜新市正将营商环境“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随着嘉寓等龙头项目的示范效应持续释放,更多企业正将目光投向这座转型中的城市,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2025-07-26
-
【大连招商】容错机制助力大连外贸企业稳健前行
在招商引资与外贸发展并重的背景下,大连海关通过创新实施“主动披露”容错机制,为外贸企业营造了“诚信守法便利”的营商环境。该机制鼓励企业自查自纠,对非主观违规行为免予行政处罚,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发展信心。以大连某口罩生产企业为例,其因主动披露历史问题获得容错处理,产能实现快速提升。这一举措不仅稳定了企业预期,更为大连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容错机制的国际接轨与本土实践 “主动披露”制度借鉴了国际海关通行规则,旨在引导企业自律。大连海关结合本地实际,将容错理念嵌入监管全流程。通过优化受理岗位设置,企业可向稽查、企管等多部门提交报告,打破传统单一渠道限制。大连海关官网同步公开受理信息,确保政策透明可及。 二、数字化赋能提升企业便利度 大连海关在“互联网+海关”平台增设“主动披露”申报模块,企业可在线提交材料,实现“零跑腿”办理。对比传统纸质流程,线上操作时间压缩超60%,大幅降低合规成本。某化工企业通过线上披露进口归类差错,仅3个工作日即获整改指导,避免后续风险。 三、信用保护机制稳定企业预期 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不予信用扣分,是大连容错机制的核心创新。政策规定:凡主动披露且处罚金额低于50万元的行为,不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大连某水产出口企业因申报疏漏主动纠错,在保留“AEO高级认证”资格后,出口订单逆势增长20%。 四、长效机制促外贸高质量发展 大连海关将容错机制与“企业协调员”制度结合,提供“一对一”合规辅导。2020年至2022年,大连关区累计受理主动披露案件逾200起,减免滞纳金超千万元。这种“监管+服务”模式,使大连外贸进出口额在复杂环境下保持年均5%以上增速,成为东北振兴的重要支撑。
2025-07-26
-
【大连招商】瓦轴集团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轴承配套升级
在辽宁省大连市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招商引资的背景下,瓦轴集团凭借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优势,成功研制近50种规格轴承产品,全面配套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其高端汽车轴承项目在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连赛区)中荣获一等奖,标志着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获得权威认可。 一、核心技术突破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瓦轴集团针对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高转速、低噪声、长寿命的核心需求,通过五类关键技术攻关实现配套升级:一是采用特殊滚道设计优化载荷分布,二是开发新型密封结构提升密封性能,三是选用定制静音润滑脂降低运行噪音,四是研发高纯度轴承钢材料增强耐磨性,五是应用差异化热处理工艺提高疲劳寿命。其中某规格圆柱滚子轴承已批量应用于北欧豪华品牌新能源SUV的电驱系统,工作转速稳定达到16000rpm的国际先进水平。 二、极限测试验证产品可靠性 在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开展的极限转速试验中,瓦轴集团为国内新能源车企配套的减速器轴承表现突出:两种规格产品在20400rpm超高速工况下持续运行1300小时,相当于普通道路行驶26万公里的等效测试。该数据远超行业标准要求,证实了产品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企业建立的"设计-制造-检测-服务"全链条协同体系,为产品质量提供了系统保障。 三、产品谱系覆盖主流技术路线 目前瓦轴集团的新能源汽车轴承产品矩阵已形成三大类别:一是驱动电机用高速深沟球轴承,采用非接触式密封技术将噪音控制在45分贝以下;二是减速机构专用圆锥滚子轴承,通过优化滚子轮廓降低摩擦损耗20%;三是集成化圆柱滚子轴承单元,实现变速箱紧凑化设计。这些产品适配纯电、混动等多种动力架构,已进入德国、日本等汽车强国的供应链体系。 四、产学研协同推动产业升级 大连市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促进瓦轴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企业建设的国家级技术中心累计获得37项新能源汽车轴承相关专利,参与制定4项行业技术标准。其开发的轴承寿命预测模型将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这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样本。
2025-07-25
-
【辽宁招商】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性增长 创新驱动成发展核心引擎
在生物医药领域,我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规模已突破3500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随着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多个创新药物获批上市,行业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各地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全球市场地位。 一、市场规模与产业基础持续巩固 生物医药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制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6万亿元,利润规模超3300亿元,同比增速均保持两位数。行业整体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后续技术突破奠定基础。 二、自主研发成果显著 在创新药领域,我国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共有9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创下历史新高。生命科学领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稳居全球第二,论文发表数量占比提升至18%,反映出科研实力的快速提升。生物技术作为颠覆性创新集群,正加速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交叉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三、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形成 成都、上海、北京等地通过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形成多个创新高地。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与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落户,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例如,四川省将生物医药列为重点产业,推动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发展,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 四、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国家层面持续加强生物技术战略布局,通过专项规划引导产业创新。科技部门发布的年度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未来,行业将聚焦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前沿方向,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2025-07-25
-
【辽宁招商】辽宁装备制造业前三季稳步增长 支撑工业稳健运行
在全省经济运行中,招商引资持续深化,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前三季度展现出坚实韧性,增加值同比稳步提升,为工业运行提供强劲支撑。通过吸引国内外资本流入和创新资源集聚,招商引资助力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推动了行业平稳增长及核心技术突破,为全省工业格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一、装备制造业整体运行总体平稳,对辽宁省工业系统贡献突出。增加值同比上升反映行业持续优化动能,占全省工业比重约三成。工业稳定性得益于该产业作为第一支柱的坚实基础,尤其9月份增加值增幅扩大,显示复苏势头增强。子行业分化中金属制品业表现突出,经营收入显著提高,利润倍数增长。其他领域如计算机通信设备保持同步改善,体现出创新驱动成效。 二、经济效益持续改善,助力辽宁省制造业提质增效。主营收入利润率维持较高水平,体现管理效率和生产效能提升。变压器、金属冶炼设备和矿山专用设备等产品产量快速扩张,反映市场供需平衡及技术创新突破。专用设备制造加速,为下游行业提供有力配套支持。 三、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显著,带动辽宁省装备制造领域全面协调发展。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与主营收入小幅提升,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中巩固地位。船舶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幅度可观,8户监测企业协同发力促进产业增值。这些领域通过产业链整合和集群效应,强化了辽宁省在关键设备领域的引领地位。 四、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为辽宁省工业长远布局注入信心。装备制造业作为核心驱动力,已形成从政策扶持到市场化运行的成熟机制。通过招商引资深化国际合作和绿色转型,推动智能化制造加速普及。未来工作重点聚焦资源整合与创新投入,确保产业链韧性增强和可持续发展。
2025-07-25
-
【辽宁招商】规模以上工业稳中向好 重点行业拉动增长显著
在宏观经济政策持续发力和招商引资成效逐步显现的背景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保持稳定恢复态势。数据显示,前11个月工业生产总体平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重点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工业生产延续恢复态势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保持稳定增长,两年平均增速处于合理区间。三大门类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表现突出,增速显著高于其他领域。制造业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对整体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采矿业的平稳增长为工业经济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保障。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 从企业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速较快,显示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带动力。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保持较高增速,反映出对外开放政策的积极成效。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均实现稳定增长,表明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改善,为稳就业、保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重点行业增长势头良好 在统计的工业大类行业中,超八成行业实现增长。原材料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速较快;装备制造业中,汽车制造业表现突出;消费品制造业保持稳定增长。部分高耗能行业增速有所放缓,显示出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持续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重点监测的工业产品中,超六成产品产量实现增长。装备类产品中,金属切削机床等投资类产品增速显著;原材料产品中,乙烯等化工原料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品领域,饲料等民生相关产品稳定增长。部分传统工业产品产量有所下降,反映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新能源相关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显示出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五、区域工业发展协调推进 各地区工业经济普遍呈现稳定恢复态势。东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速保持领先。重点工业大省对全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保持稳定,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显现。各地在保持工业平稳运行的同时,积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当前工业生产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部分行业和企业仍面临一定压力。下阶段,需继续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25-07-25
-
【辽宁招商】辽宁工业经济稳健上行 创新驱动成效凸显
在辽宁省持续深化招商引资策略的推动下,工业领域展现稳健增长态势。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提升,增速环比加速1.5个百分点,反映经济复苏动能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新产品产量及财政支持等多维度数据,彰显辽宁省积极稳增长、促转型的积极成果。 一、工业经济实现稳健增长,主要行业表现亮眼。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7月份同比提升,增速环比加快,显示生产活动逐步回暖。石化工业表现突出,前7个月增加值同比显著上升。新产品领域加速发展,集成电路、稀土磁性材料和光缆等产量大幅增长,体现创新动能持续强化。这些趋势受益于政策引导和市场优化,助推产业结构升级。 二、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扩张,重大项目支撑显著。前7个月辽宁省固定资产建设项目数量同比增长超过10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数量增幅较大。国有控股投资增长提速,体现公共部门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维持上扬,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招商引资成效显现在项目落地率的提升上,释放投资信心逐步修复的信号。 三、财政支出转向正增长,金融服务持续优化。辽宁省前7个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收窄,支出增速由负转正,反映出财政政策精准发力。金融机构贷款和存款余额均实现增长,信贷环境趋于宽松,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财政资金向基础设施和创新领域倾斜,促进工业稳定和民生改善协同推进。 四、整体经济活力逐步恢复,未来展望积极向好。辽宁省工业增加值增速环比提升,结合新产品、投资和财政数据,显示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与强化招商引资是关键支撑点,有助于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后续政策将聚焦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推动工业高质量可持续增长,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2025-07-25
-
【细河区招商】智慧引领科技赋能 阜新数字产业项目落地开花
在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辽洽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清华紫光集团智慧中心与数据产业园项目正式落地,标志着阜新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以"科技+金融"为定位,将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产业生态培育,为细河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龙头项目带动数字产业集群发展 清华紫光集团辽宁分公司与中城国融(阜新)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智慧产业园区,涵盖数据中心、智慧城市运营、实训基地等核心板块。项目建成后将提供云计算、数据容灾备份等专业化服务,并联动金山云、链动未来等企业共同构建大数据产业链。细河区通过"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分批实施策略,逐步推进智慧办公、智慧社区等应用场景落地。 二、智慧城市云底座夯实数字基建 阜新市细河区以清华紫光项目为枢纽,加速建设城市级云技术支撑体系。重点打造三大核心模块:基于云设施的基础底座、聚焦创新技术的智能中枢、整合多场景的应用生态。这一架构不仅满足政务数据托管需求,还将为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形成"云-脑-端"协同发展的智慧城市框架。 三、新经济业态培育创新发展动能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细河区重点布局直播电商、文化科技融合等新兴领域。原创搜听辽宁短视频直播基地与圆梦科技研发中心已发展成为区域性数字产业孵化平台,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逐步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完整链条,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四、科技赋能推动城区经济提质增效 阜新市细河区通过辽洽会平台引进的数字经济项目,正在重塑区域产业竞争力。智慧园区建设带动了算力基础设施升级,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创造就业岗位超千个。这种"技术导入-产业升级-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模式,使细河区逐步成为辽西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
2025-07-25
-
【辽宁招商】辽宁省化工整治专项行动成果 64家小化工企业依法关闭
在辽宁省新一轮招商引资政策引导下,地方政府深入开展小化工企业整治专项行动,成功关闭取缔64家不合格企业,体现了地方在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坚定决心。此举旨在通过规范化工行业秩序,吸引更多优质投资,推动区域经济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一、专项行动的背景与起因源于长期以来小化工企业带来的安全与环保风险。辽宁省作为工业大省,小化工产业曾支撑部分地方经济,但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合规性,导致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频发。为此,地方政府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号召,启动专项整治行动,目的是从源头上解决违规生产问题。例如,官方报告指出,小化工企业涉及化学品存储不当、无证经营等行为,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和生态平衡。此次整治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辽宁省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招商引资创造更健康平台。通过系统排查,确保产业布局更符合环保标准,提升地方整体产业竞争力。 二、执行过程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行政程序。辽宁省组建专门工作组,协调应急管理、环保等部门联合行动,采取多轮拉网式排查与分类整治措施。行动覆盖全省各地市,重点排查超许可范围生产、无证经营及非法储存等问题企业。例如,执法人员按步骤实施现场检查、责令整改、依法取缔等环节,对排查发现的超范围生产企业采取措施,确保整治合法合规。同时,地方政府提供帮扶政策,鼓励合格企业升级改造或搬迁入园,如支持462家完成提升,促进企业向现代化、园区化方向转型。整个行动强调公开透明,避免了一刀切处理,确保过程公正高效,同时为招商引资释放积极信号。 三、行动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安全隐患清除和产业优化上。辽宁省排查8537家企业,确认小化工企业1137家,其中关闭取缔64家,停产整顿141家。此外,排查发现安全环保隐患2484项,涉及重大隐患,已整改1802项和19项重大隐患,有效减少了潜在风险。在打击非法违法方面,查处超范围生产、无证作坊及非法存储案件,如清理危险化学品、气体瓶等废弃物,罚款并移交公安机关案件,彰显执法力度。这些成果显著降低了环境污染指数,改善了社区生活质量,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提供了清洁环境基础。地方政府后续计划,如持续监测关闭企业周边区域,杜绝反弹风险。 四、该行动的深远影响在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关闭小化工企业后,辽宁省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空间吸引绿色高科技产业投资。长期来看,整治行动增强了市民对环境安全信心,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政策支持,如加强环保法规宣传、鼓励企业合规经营,确保招商引资以质量优先。同时,这一成果为其他省市提供经验,强调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必要性。通过专项行动,辽宁省迈向更安全、更繁荣的未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25-07-2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